与周围20世纪80年代的小区建筑同在一条街巷,这家书店并不显眼。它过分地安静了。即便是大门外有红纸黑字的对联,以及还算醒目的招牌。即便是闲来无事的路过,目光也不会被它吸引,更何况,这是一家书店。它已然成功地成为了周围建筑的日常。大概只有按图索骥的人才能注意到它。从北京地铁6号线花园桥站出来,一头钻进南边的小巷,曲里拐弯地走,在疑惑之际,它出现在右手边,几条小路的交会处,前面有个路牌:三虎桥北路。经历了寒冬,北方的初春也显得格外萧条,洪霞指着房顶上飘零的几根枝条,她打算在繁茂的季节,给爬山虎搭个桥,引它把招牌爬满,她觉得这样显得有生机。洪霞34岁,是这家书店的店长。人文考古书店,全国仅此一店。这是一家有10年“店龄”的小众书店,在刚刚过去的冬天里,接连问世的几篇报道让它“被看见”。在被看衰的书店行业,人们惊异于如此“唱反调”的存在。一家小众书店,没有咖啡、音乐,独立经营,竟然还能盈利。读者和媒体来了,他们站在书架都要碰到屋顶的书店里,寻找书店的成功秘籍。琳琅满目的赞誉中有质疑,“你们花了多少广告费?”洪霞觉得有点蒙:“书店那么穷,哪有钱做宣传。”熟识多年的老读者也再度上门,“你千万要坚持住,不要做迎合。”洪霞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清醒,正如她决定离开又回归的时候那样,抵不过的是“热爱”。我在2月的一天见到洪霞。春节过后,她忙里忙外地把出版社寄来的书归置到书架上。“我现在看着这里堆着的书我也很愁,但看到出版社的书单又特别兴奋。”洪霞快速地说着,声音里流露出坚定。这是她平凡生活中的一天,正是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琐碎,构成了这家书店的10年。我跟洪霞聊了聊书店“被看到”以后的故事,以下是洪霞的自述。

你要知道自己的“位置”我们书店能被更多人“看到”,我还是挺意外的。现在整个书店行业被一路唱衰,这个时候我们突然跳出来说,我们既没音乐,也不做咖啡,还能盈利。这种“唱反调”,让大家觉得好奇。“被看到”,肯定是有好处的。最直接的就是产生经济效益。我能很直观地从销售额和人流量看出来变化。原来的话,一天可能都进不来一个读者。但那段时间,我开玩笑说,来的人可能比之前10年的都多。因为那是冬天嘛,很冷,我们没有经常开窗,那几天人多的,我在店里觉得味道都不对了,需要把门打开。销售额的话,我也在之前采访说过,去年12月的销售额抵得上前面11个月的。其实这也是一个持续的影响,包括今年过完年刚上班,就来了一个大客户,他是一个地产老板,也是看报道知道我们的,他连续来挑了两天书,有的书架直接就被买空了。最后我算了算,他总共挑了23万的书,我给他打了折,约定好了哪天送书,最后他说要加我个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kaimenhonga.com/kmhgc/12070.html